(相关资料图)
东南网6月2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汉儿)猎猎海风中,一群头戴斗笠、方巾遮面的盐工迎着高温,抓紧旋盐,确保出产的海盐颗粒细小、纯粹。
林金柏是莆田市秀屿区东峤镇霞西村人,20岁那年进入盐场,开始了近乎一生的制盐事业,如今,他是莆田盐场七工区第八小组的班组长。
“最近雨水多,天气变化快,得盯紧咯。”正值汛期,场里的盐工都进入战备状态。凌晨2点,不少人将将入睡,林金柏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万籁俱寂,他借着手电筒的光线,迈上盐田,挨个查看蒸发池内卤水的蒸发情况。“南方天气以短晴天为主,因而制卤讲究薄晒勤跑,走水提倡‘按步卡放、一放一干’,这样可以缩短成卤周期。”林金柏说。
不到3点,空旷的盐田里就响起工人们扒盐的唰唰声,偶有两三声犬吠鸟鸣,倏尔不见。扒盐,是最辛苦的一道工序。“因为盐坎铺底的塑料膜很薄,食用盐生产又不同于工业盐,不能机械收盐,只能人工收集。”林金柏告诉记者,为不影响海盐的产量与质量,他们必须争分夺秒,赶在太阳出来前将盐全部收到岸上,然后继续新一天的工艺操作。
工人们手持3米长的竹制盐耙,将盐赶成一堆,整齐码好。立夏过后,天亮得越来越早。到了凌晨5点,当天边第一丝光亮穿透云层,打在盐池上,盐工们已经将结晶好的盐全部扒出,大大小小的白色盐堆,在晨曦下闪着微光。
在林金柏的调度下,组内盐工忙得井井有条。“现在是销售季,相对没有那么忙。”林金柏告诉记者,每年7—9月,是海盐生产旺季,但也是台风、雨水的多发季节,那时候就是一年当中最辛苦的3个月。
盛夏的高温让人避之不及,烈日当头,卤水的温度超过50摄氏度,即便隔着胶鞋,也难以忍受。可对于盐场的工人们来说,越是高温的天气,他们越要抓紧制盐。“下雨的时候,别人都往屋里跑,只有我们往外跑,一旦卤水和盐堆遭了雨淋,前期的努力就白费了。”林金柏说。
从事古法制盐整整50年的林金柏,是目前莆田盐场最为年长的盐工。盐场中央的碎石地上,一栋用大青石板垒成的二层小屋就是他的“家”,一楼堆放收盐用的工具、编织袋,二楼1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一张床、一方书桌、两条板凳,就占去近乎全部空间。
对偌大的盐场来说,林金柏是众多盐工中的一位;但对林金柏来说,念兹在兹的这片盐场,几乎是他的一切。记忆里,他已许久没有与家人吃过一顿完整的团圆饭——凌晨2点起床,凌晨4点多吃早餐,傍晚5点用晚饭,7点半上床睡觉……如果将林金柏的生活轨迹绘制成图,制盐一定是唯一不变的中心。
佝偻着腰,把手往身后一背,林金柏又踏上了盐坎,上身洁白的衬衣与盐田融为一体,他尽可能挺直腰杆,对记者说了一句,“我想我会干到再也干不动为止”。
Copyright © 2015-2022 今日上海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4 联系邮箱: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