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赵晓晨 实习生冯楚荧 佛山报道
碳中和背景下,行业对氢能这种绿色清洁能源的关注点不断细化。8月28日,广东以氢能技术研究为重点的省级实验室——佛山仙湖实验室围绕氢能产业组织了一场“头脑风暴”,吸引了国内近30家行业机构和企业代表参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氢燃料电池、绿氢制备、氢储运、商业化应用……一系列氢能产业热门话题成为与会人士讨论的焦点。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们围绕氢能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氢能产业链发展的技术瓶颈、氢能企业发展的阻碍和未来氢能产业发展形势等话题展开研讨,集思广益探索氢能发展的未来路径。
专家们表示,在利好政策的驱动下。氢能产业发展迅速,但在氢能的商业化推广应用过程中仍然需要更多政策法规标准来做支撑,特别是氢能储运各个环节的关键节点仍需要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
中国氢能联盟发布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提出,预计2020年至2025年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1万亿元,氢能源汽车数量达到5万辆,加氢站数量200座。从2021年开始,氢能市场经历了市场培育、产品技术研发初期阶段,而当前氢能产业已经进入了项目示范应用、技术突破的关键期。
就在不久前,国家标准委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明确了近三年国内国际氢能标准化工作重点任务,系统构建了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涵盖基础与安全、氢制备、氢储存和运输、氢加注、氢能应用五个子体系。
在谈到如何推动氢能产业进步和发展时,与会人士普遍认为下一阶段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关键在于打通氢气制储输用的各个环节,还需要在关键技术和应用规模上实现突破。
华南新能源汽车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周宁博士表示,氢能成本高一直是制约氢能走向商业化应用的关键瓶颈,价格依然是氢能推广应用最大的挑战。
他建议,氢能应用的推广离不开终端用户数量的上升以及足够多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需要更多关注技术创新性价比、零部件技术到终端产品集成能力、市场用户需求理解、招商落地企业评估等方面,接下来应从多场景、多角度着力推进氢燃料电池商用车推广应用,促进产业逐步往市场化方向发展。
国家电投佛山绿动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常磊则建议要加强氢能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多项氢能应用场景,扩大应用领域,在轨道交通、商业和居住、工业制造、大型储能上开展更多的示范运行与商业化应用。
在常磊看来,作为技术密集型兼资金密集型的行业,氢能产业发展依赖技术人才和大规模投资的支持,需要发挥龙头效应,龙头企业带动和制氢地长期合作,建立氢气供应链,实现绿氢低成本生产,共建低碳园区。
产业链发展的动力离不开关键技术的突破。一条完整的氢能产业供应链的各环节供应稳定,氢气安全风险可控,才能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动氢能技术向前发展。
围绕着电解制氢的需求与痛点、低成本化途径、储氢方案对比、燃料电池技术瓶颈与技术方向等核心问题,佛山仙湖实验室氢能与燃料电池测试中心主任张锐明博士全面分析了氢能产业全产业链各环节的进展、挑战及解决思路。
张锐明表示,氢气已经长时间被作为工业产品来使用,也衍生出成熟的从制氢到储运的技术和标准。目前,氢气储运以高压储运为主流,面临着危险性较高、成本较大的问题,要使氢气作为能源走向千家万户,还需要许多新的技术作为支撑。而在制氢层面,我国氢气供给结构约近80%来源于煤炭,即灰氢或者蓝氢,推广绿电制氢需要开发安全、高效的储能技术,通过材料体系的核心创新,乃至技术革命来实现真正降本增效。
“氢能作为新兴的产业,目前仍处于市场培育阶段,尚未充分市场化,也较为依赖政策的支持,而且面临着技术瓶颈和政策瓶颈有待突破的问题。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摸清家底,了解产业发展现状,梳理存在的问题,找准南海氢能产业发展的短板,明确产业未来的发展思路。”南海区发改局副局长梁柱荣表示。
南海氢能发展起步早,目前已有超过150家氢能相关企业和机构,其中丹灶镇超60家,桂城街道30家,狮山镇18家,总部设在南海的氢能企业共12家。统计显示,南海氢能产业布局已经涵盖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形成超600亿元的投资规模。
“从南海氢能产业的发展脉络来看,从氢能发展的起步期、加速期再到现在推广应用的每个阶段都有标志性的事件出现,比如‘六位一体’氢能产业体系的确立和重大的百亿级的氢能项目的落地。”周宁如是说。
经过十余年持续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南海区逐步形成了政策制定、产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推广应用“六位一体”的氢能产业发展体系。今年5月召开的世界氢能技术大会上,佛山市南海区被授予“中国氢能产业之都”称号。
南海氢能产业发展具备在产业集聚、政策系统完善、产业链齐全、基础设施匹配、应用场景多样以及知名度六个方面的发展优势,2022年氢能产业产值接近10亿元。
但相较于北京大兴、上海嘉定、浙江嘉兴等国内氢能产业同样较为集中的地区,南海氢能发展依然存在一些短板。
比如,周宁提出,上海嘉定的氢能应用领域与南海几乎一致,但是应用场景更加丰富,覆盖区域更加广泛,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也更为完善。
广东省武理工氢能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和电推实验室主任刘博建议,南海可以从材料、机械、装备三个层面突破技术瓶颈,“碳减排是氢能发展的根本驱动力,面临着来自国际和国内各地的竞争,南海要走出与别人不一样的路径,可以在膜电极或者催化剂这些核心零部件上进行技术突破,并且发挥制造业优势实现机械化装备的支撑和赋能”。
就在不久前,南海发布了《佛山市南海区重点产业链常态化服务工作方案》,方案制定了氢能与新型储能在内的18条优势产业链作为首批常态化服务清单,旨在建立产业链常态化服务工作机制,加快构建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要素共享、供需互通的新型产业生态。
“接下来南海区会进一步去推动构建互信互惠、互联互助互建的行业交流新机制,为氢能产业链提供全方位、广覆盖、促发展的常态化的服务。”梁柱荣介绍,为回应企业的服务需求,南海区谋划了一系列行业链条服务活动,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由各方轮流坐庄,持续组织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
接下来,南海将强化本土产业链条企业和机构的融合协作,互通有无、协同创新、资源共享,进一步发挥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推动机制体制政策创新,破除制约产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和政策性瓶颈,推动南海区氢能产业商业化发展进程,为中国氢能产业探索南海路径。
Copyright © 2015-2022 今日上海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4 联系邮箱: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