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境 > > 内容页

记者手记:沿着丝路看中国

发表于: 2023-08-24 22:06:39 来源:光明网

从长安出发,沿天水郡、金城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等郡县,过玉门关,经车师、尉犁、龟兹、疏勒等地,最终到达大月氏蓝氏城……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内的一张古代中国地图上,一条蔓延数万公里的西行路线格外醒目,这便是享誉中外的古丝绸之路。

公元前138年,汉使张骞奉命首次出使西域,随后开辟了这条连接亚欧大陆的大动脉;2000多年后的2023年,新华社“一带一路全球行”报道团,沿着当年古人的足迹,重走古丝绸之路。


【资料图】

车队途经敦煌莫高窟采访时,一段视频资料的内容让记者印象深刻:漫漫黄沙路,张骞率领出使西域的使团在躲避避匈奴追击的过程中遭遇沙尘暴,扬起的漫天黄沙让使团迷失了方向,也吞噬了除张骞外所有的使团成员。在残酷的自然环境面前,人类的脆弱与渺小一览无余。

新华社“一带一路全球行”报道团车队穿越新疆哈密大海道。新华社发(卓鹏 摄)

史料记载,汉代张骞开辟的古丝绸之路,长达两万公里以上。严苛的自然环境、落后的交通工具,张骞是如何在这条满是危险的道路上“凿空西域”?

“古时生产力还不发达,人们主要还是依山建镇、逐水而居。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除了靠向导引路外,基本上是沿着这些古代城镇与河流走向前进的,这也是他所率领的使团在路上不会迷途的重要原因之一。”敦煌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孙晓峰说。

漫漫黄沙路。在古代,前往遥远未知的西域路途中,如何能够确保安全、准确地抵达目的地?

新疆阿尔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拍摄的库木库里沙漠。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交通载具来说,相较于速度更快的骏马,古人更愿意以骑乘骆驼,纵然出行速度相对缓慢,但步伐更沉稳、耐渴受热性更好、可以负重更多行囊的特点,让骆驼成为名副其实的“沙漠之舟”。

在今天,伴随车轮滚滚,发动机轰鸣,采访车队搭乘长安汽车智能座驾,在行驶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免受风沙、暴晒、极寒等极端自然天气的侵袭,更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用数十天的时间完成古人耗费十余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征途。古丝绸之路的路况地形复杂多样,极端天气难以避免,古时旅途的每一程,都是考验。而现在,我们驰骋在平顺的高速路上,坐在智能化的座舱内,有辅助驾驶、有更安全的保障和更低的能耗,旅途已经成为一种享受。

新华社“一带一路全球行”报道团驾驶长安汽车穿越新疆哈密大海道。新华社发(卓鹏 摄)

茫茫戈壁滩,在西行的路上举目望去,除了沙土便是荒漠。古人在前行过程中,如何确定前进的方向?

“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寤矣。”西汉刘安编撰的《淮南子》中的这段内容,说的便是人们在旅途中迷路,利用北极星便能找到方向的故事。在古时,经过长年累月的观察积累,观察星象、分辨太阳位置等方法,成为古人在长途远行过程中的导航方式之一。

在今天,导航系统日益发达,依靠手机等终端设备,人们不用在炎热的烈日和寒冷的夜空下苦苦寻觅路,而只需在手机上简单的输入出发地和目的地,便可寻找到出行的更优解。

新华社“一带一路全球行”报道团使用高德地图导航行进。新华社发(郭依格 摄)

“通过应用北斗系统定位技术,结合实时计算,人们可以清晰了解出行过程中的交通路况、沿途设施等,可以随时进行导航路线规划或调整。”采访车队随行人员、高德产品经理任越说,近期高德地图将上线国际地图服务功能。

交通工具和导航系统的发展带来的舒适、便捷和精确,是旅途出行的重要一环。但帮助人们在不同城市之间实现朝发夕至的愿景,更离不开如今四通八达、连片成线的高速公路建设。

从西安出发,采访车队沿途沿着银昆高速、定武高速、柳敦高速、连霍高速等高速公路一路前行。不论车窗外是荒漠戈壁、草原湖泊,还是高山峡谷、丘陵沟壑,不论天气是烈日当头、炎热暴晒,还是大雨连连、高寒湿冷,采访车队行驶的高速公路始终宽阔平坦、连绵不绝,助力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这只是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来自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公路通车里程为535.48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17.73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里程为11.99万公里。连片成网、纵横通达,我国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网。

共行大道向未来。重走古丝绸之路,一路采访,记者感慨于古人勇于探索的冒险精神和奋不顾身的坚韧品性,也感慨于当今不断发展的科技制造和高质量发展的交通基础设施。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在新时代科技支撑和文明交流下,古丝绸之路将焕发出更多新的生机与活力。(记者叶昊鸣、成欣、冯子雄)

来源:新华社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今日上海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4   联系邮箱: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