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境 > > 内容页

求何处惹尘埃全文阅读 求何处惹尘埃全文

发表于: 2023-08-27 18:25:25 来源:城市网

1、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资料图片)

2、 这个是六祖慧能大师的一个四句偈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

3、我用力地擦拭。

4、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

5、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6、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7、”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8、”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9、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10、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11、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12、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

13、无心无尘,人便死。

14、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 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编辑本段]菩提本无树的出处 禅宗故事--菩提本无树 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

15、及闻一客诵《金刚经》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

16、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

17、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18、”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19、”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

20、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

21、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22、”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

23、托人亦书一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4、” 一众皆惊。

25、五祖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

26、” 次日祖潜至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

27、惠能遂三鼓入室,五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

28、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29、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30、”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

31、 "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

32、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来,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

33、 "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著,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 " 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

34、 "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35、 这首偈颂主要是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没有一切执著,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36、’这个地方就教人没有执著,你执著它做什么?你执著它将来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时又执著些什么?。

相信通过求何处惹尘埃全文这篇文章能帮到你,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时候,也欢迎感兴趣小伙伴们一起来探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今日上海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4   联系邮箱:435 226 40@qq.com